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阶段,职业院校正面临在线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如何安排、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开展、学校专业未来发展如何预判等挑战,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1. 在线教学质量如何保障。日前,在教育部和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资源开发、制定在线教学组织和实施方案,为在线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市教委也专门组织力量开发全市统一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在线教学的实施将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但受制于教师在线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有限、在线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在线教学活动与质量监控难度大等影响,在线教学面临质量如何保障、如何防止流于形式的重要挑战。
2. 学生顶岗实习如何安排。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职业院校学生一般需要完成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受此次疫情影响,职业院校已暂停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经营和生产情况各不相同,疫情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企业复工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使得职业院校难以按照原计划安排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
3. 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开展。本次疫情短期之内对部分行业尤其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营困难加剧。2003年受非典影响,我国当年第二季度即非典爆发期间的GDP由第一季度的11.1%下降到9.1%,第三产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中又是以中低端劳动者为主的产业为首。此次疫情爆发正值春季招聘的黄金季节,市场招聘需求下滑,线下招聘活动停止,毕业生求职受阻。而对于就业面向以生产一线中低端岗位为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市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4. 学校专业发展如何预判。本次疫情对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行业发展趋势等都将产生较大影响,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VR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医疗体系、农产业供应链、物流效率、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业务快速发展,餐饮、健康、保险、培训、汽车等行业也将发生变化。产业变化以及行业、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需要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1. 加大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议在已有基础上,增加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大类基础课程的在线教学资源的统一开发,整合名师名企力量,集中优质力量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供职业院校使用。同时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指导院校选好在线资源、用好在线资源、讲好在线课程。
2. 加强在线教学与学习的师生培训工作。建议开展职业院校师生在线教学与学习的在线培训,确保师生掌握在线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切实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同时着眼于未来,经过直播课堂、远程教学等在线教学场景的广泛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更加普遍。因此,建议将职业院校教师在线教学培训内容纳入年度继续教育必修学时范畴,特别是中职校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和组织在线教学的能力。
3. 加强在线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建议建立在线教学组织实施进展定期报告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有关教学业务指导,对在线教学的实效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与服务。充分利用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加大对职业院校及其教师、学生参与在线教学的组织、评价、考核力度。
4. 改变毕业生顶岗实习方式与考核要求。建议鉴于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情况,对2020届职业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方式和时长不做硬性要求,允许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岗位特点适当缩短顶岗实习时间,同时鼓励或允许职业院校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学生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训项目、大型作业等方式代替部分毕业顶岗实习学时学分,保障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质量。
5. 指导职业院校开展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人社、教育、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加强本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发布就业与招聘供需信息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就业政策宣讲等,积极开拓就业渠道,组织开展网络校园招聘活动,妥善安排好毕业生就业与离校的有序衔接,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6. 提前预判,做好专业发展规划与调整。建议职业院校密切关注本市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预判,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等,更好地实现院校与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
发表回复
想加入讨论吗?免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