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高质量教育培训机构探索上市融资
《规划》首先回顾了上海教育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状况。过去五年,上海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 99% 以上,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 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8%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 99.3%。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上海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主干带宽达 100G 的教育城域网,全面实现高速校园网络全覆盖。数字校园全面普及,初步形成了“网络可访问、资源可获取、师生可交流”的信息环境。建立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并开始积极拓展以“慕课”为主的高校互联网共享教学资源。
而对于十三五,上海提出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目标。
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智库,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进入国际大都市先进行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达到 105 万人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12.5 年,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 40%;在上海就读的国际学生总数达到 12 万人,建成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制度体系,建立高效协调的市级统筹机制和依法行政的权力清单制度,形成完善的财政保障体制,形成分学段、分类别的教育现代化标准体系,以信息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形成健全的社会参与评价制度。
在改革措施上,《规划》提出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市场之间的新型关系。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和招生。推进完善中高职、中本等不同学段职业技术教育人才衔接贯通培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探索高中阶段分类招生,支持办学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和中职校依法自主招生。试点推进成人继续教育注册入学制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信息系统。
完善面向市场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行,探索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和保障。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支持高校教师、科研 人员与科技创新型企业之间人员流动、兼职兼薪。
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机制。适度发展民办学前教育,鼓励民办中小学特色办学,创建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和小规模特色型民办高校。支持民办学校品牌化、连锁化和集团化发展,鼓励办学实力强、教育质量好的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探索上市融资。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国内外教育交流合作,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质量第三方认证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和拓展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创新民办教育融资机制与奖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民办学校提供学费收费权质押贷款授信。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机制,加大在远郊区和人口导入区的购买力度。完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相互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的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办学。支持培育新型教育业态,鼓励发展互联网形态新型学校,推进办学主体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建立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依据教师职业发展阶段与学术技术能力主要成果采取有差异化的激励策略。建立适应上海教育行业特点的薪酬标准,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激励导向的作用。
完善教育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吸引优秀教师赴郊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的配套政策,加大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倾斜力度。
大力推进双向留学工作。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体系,加大出国留学支持力度。继续实施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计划。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来沪留学生奖学金体系,探索建立留学生勤工助学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建立上海高校本科国际学生统一入学标准,逐步推进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化。
培育完善国际教育专业服务机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国际教育专业服务体系和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权威教育质量评价,切实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以信息化支撑引领教与学的深刻变革。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优质课程共建共享,以数字教材为抓手构建基础教育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系统。推进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技术试验,探索数字化教研环境、模式与机制建设。以应用为先导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能力。
探索线上学习的制度支持机制。建立健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完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转换机制。建立实名认证的个人终身学习帐户,有机衔接各个学段,形成贯穿一生的学习档案记录。与学分银行衔接,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互认。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 的学习服务体系,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 社会建设。
支撑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发挥信息化在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创新教育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加快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推动高效灵敏的教育管理决策,缩短教育决策响应周期。
注:本文内容摘选自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表回复
想加入讨论吗?免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