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八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工匠精神”成为了高频词,短期内密集出现在治国安邦的会议上,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显示出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性,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是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应该是我们研究工匠精神的落脚点,《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编导们将个人高尚的道德修养等同于工匠精神,认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加上勤学苦练造就了大国工匠,大多数舆论媒体采用了类似的逻辑,这是一种前现代的解释方法,也许能够解释少数大国工匠的成长成才之道,但不能普适于所有的劳动者。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研究工作的逻辑起点,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是研究工作的本真目的,工匠制度的构建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古代“工匠”俗称手艺人,指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人,如:瓦匠、木匠、钟表匠等,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就是中国古代工匠杰出的代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出现,工匠的内涵也发生可变化,指在生产、服务一线具体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人。“工匠精神”属于精神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求知”是工匠精神的内在体验,为了追求完美与极致,工匠们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对规律的认知水平和对实践的驾驭能力。“造物”是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工匠们通过自身的技艺,打造出货真价实的作品。具体而言,“工匠精神”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重道——工匠精神的起源

古代技艺的传授主要有家庭式传授和师徒式传授。学徒制期间,师傅和徒弟同住、同吃、同劳动,师傅不仅教会徒弟谋生的技艺,而且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徒弟一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教会徒弟自立、自强。尊师重道是工匠精神的起源,元朝的关汉卿提出“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晋朝的葛洪提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中国历史上关于尊师的名言不胜枚举,尊师的本质就是尊重技艺、遵守职业操守。重道就是尊重规律,唯有尊重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工匠。庖丁解牛就是因为他熟悉牛的骨骼结构,刀刃游走于骨骼之间,才能轻松解牛。鲁班成为一代名匠也是建立在洞悉力学规律与建筑学规律的基础上。尊重技艺、遵守职业操守、尊重规律是工匠成长的必然路径,也是工匠精神的起源。

(二)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基础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业是最高境界,是最好的职业导师,也是最能够激发人类工作热情、奉献激情、创新灵感的境界。从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匠心筑梦》可以看出,爱岗敬业是大国工匠们的共同特征,从他们的成长历程分析,有人是先天喜欢某个方面的工作,有人是后天源于某件事、某个人与某个职业结缘。爱岗敬业要求做到感性上热爱自己的岗位,理性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价值,客观上恭谦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职业。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唯有打牢基础,工匠精神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表现

工匠精神通过具体的造物或服务过程表现,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表现,是动态的、漫长的过程,工匠们需要抵制外界的干扰,凭借专注与执着从平凡中脱颖而出。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主要源于工匠自身长期的技术实践积累和对技术技艺的理性思索,对前人的发明制品或技艺进行改良式的创新,以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制品或技术服务。精益求精的工匠对工艺品质有着永不满足的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的动作,完成好每一道工序。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工匠们愿意为某一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毕业的精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工匠对高品质制造和服务的追求;体现了工匠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工匠对生产技术和服务工艺永不满足的追求。

(四)求实创新——工匠精神的灵魂

求实创新彰显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求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创新指永不满足,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工匠们来自于生产与服务的第一线,是脚踏大地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唯有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求实”,洞悉客户需求、掌握生产技艺,遵守生产规律,才能提供出合格的产品。工匠们永不满足,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效率,提升产品与服务人性化的程度。求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求实的体现,工匠精神需要有脚踏大地的务实,也需要有仰望天空的浪漫,求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业,工匠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工匠精神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快捷化的生活,也给人类带来深深的忧虑,如制造业灵魂丢失、境内高品质商品欠缺、技术工人的职业素养欠缺等。现代社会呼吁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工匠精神仍然应该是制造业的灵魂;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是职业人的核心素养。

  (一)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

虽然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但是手工生产在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工匠精神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越来越成为制造业的灵魂。事实证明,工业制造强国都重视工匠精神的价值。

德国制造业享誉全球,拥有宝马、奔驰、西门子、阿迪等大批国际著名品牌,制造业的发达与他们工匠精神密切相关,德国人素以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生产的零配件上标有一串代码,这样代码是生产地、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生产者等信息记载,品质与质量是生产厂家和劳动者追求的首要目标。欧盟经济整体处于衰退之际,德国经济却能逆势上扬,默克尔总理将之归功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李工真所著《德意志道路》总结德国现代化之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 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

日本在电子、汽车等领域拥有众多的著名品牌,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之一。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工匠群体逐步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荣耀法则”也随之产生。工匠们将产品的优劣与生产者的荣誉挂钩,制作优秀的产品是工匠们的荣誉,制作低劣的产品,即使获利颇丰也是工匠的耻辱。在“荣耀法则”的作用下,日本的中小企业几代人钻研一个产品,日本的工匠几十年专注于某项技术的改进、技艺的革新。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日本制造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

民族品牌的创立,制造强国的建立需要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支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追求细节的完善和产品的完美成为一种信仰,始终不渝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状态,这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须具有的精神。

(二)工匠精神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

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大量标准化、单一化的产品,国民的消费已经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供给侧必须适应需求侧的新要求。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为什么工业文明前的工匠比工业文明后的工匠更具有工匠精神?因为工业文明前生产几乎是全手工生产,工匠们对每件作品都饱含深情,从产品的构思到设计制作都渗透着工匠们独特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而且工匠们非常清楚服务对象是谁,产品的质量就是工匠的声誉。工业化大生产后机器生产取代了大部分人类劳动,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工匠们失去了很多创作的空间,也不清楚谁是产品的消费者

“互联网+”的模式,使得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成为可能,消费者高品质生活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也为工匠精神的回归提供了土壤环境。

(三)工匠精神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贡献的一种肯定关系。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具备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主要指主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另一种是软实力,主要指主体所具有的职业精神。技术技能人才如果缺少软实力支撑,犹如断弦之弓,很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如果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将有效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有效拓展其职业生涯空间。《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中的八位大国工匠都具有浓郁的工匠精神,在伟大精神的支撑下,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也造就了出彩的人生。

()工匠精神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仍然存在,假冒伪劣产品仍不时现身于各种市场,社会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不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亦较低,所以才造成了国内老百姓组团到境外抢购洋奶粉、马桶盖的事件。

工匠精神不能简单理解为手工业者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它应该是所有技术技能人才应该具有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媒介的,用心工作,精益求精,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弘扬工匠精神,用心服务社会和他人,打造优质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树立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有利于民族品牌的成长;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似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成为大国工匠,必须勤学苦练,放弃工作之外的追求,并且准备为事业牺牲一切。编导们似乎要在高尚的道德与高超的技能之间架设一道必然的桥梁,这也许能解释八位大国工匠的成才之道,但却不能普适于所有的劳动者。以“工匠精神”闻名世界的德国和日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不如说他们有工匠制度。这一制度,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紧扣其哲学属性,从社会存在的角度着手,如:制度层面、薪酬层面、市场培育层面、社会氛围层面、学校教育层面等,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营造良好的氛围,期待“工匠精神”愿景花开。

  (一)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建设,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制度环境

我国市场经济管理制度尚未成熟,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健全,执法制度不严格。生产领域的粗制滥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山寨产品一定程度上存在,交易领域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屡见不鲜。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引领潮流的产品不被侵权,让高品质产品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让追求卓越的企业有丰厚的市场回报,让辛勤付出工匠得到公平的待遇。为此我国应该完善市场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制,与时俱进地进行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修订,用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倒逼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将“劣币”逐出市场,给“良币”更好的生存环境,让追求卓越的企业获得更大生存空间,让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获得丰厚的报酬,让工匠精神自由绽放。

  (二)培育高品质消费市场,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市场环境

我国消费市场领域长期奉行“物美价廉”原则,商家竞争更多体现在价格方面,低廉的价格,必然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造成了山寨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不绝于市的社会现象,部分企业走上了低端仿制的路线,缺少了市场认可,鲜有人为工匠精神买单,工匠精神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不可能成为大多数技术技能人才的追求。

近年来我国GDP总量已经连续几年稳居世界第二,2015年人均GDP跃居全球前1/3,人均居民可消费收入也居于全球前1/3,我们已经具备了培育高品质消费市场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公民出境购买海外高品质商品以及海外代购业务的火爆,说明国人已经具备了高品质消费的愿望。我国公民既具备了高品质消费的能力,也具备了高品质消费的愿望,我国应该适时地培育自己的高品质消费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创立民族优秀品牌,严明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模仿和抄袭成为历史,让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民族品牌有合适的市场生存环境,让消费市场领域普遍信奉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让消费市场自愿为工匠精神买单。

  (三)建立技术技能人员薪酬体系,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物质条件

近年来大国工匠成了高频词,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但这些不能掩盖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囊中羞涩的窘态。大国工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首席钳工,35年加工了几十万个大飞机零件,无一差错,两年前才从蜗居多年一居室搬出,贷款在宝山区购买了70平米的住房,他得到一位技术工人所有的荣誉,唯独没能给家里挣来更多的钱。胡双钱的处境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技术工人的常态。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劳动者自身的修为,更需要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姜大源教授提出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愿景,该框架综合考虑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技能水平、岗位职责、薪酬水平等要素,分为若干个等级,该制度既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也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通道,为技术技能人才薪资待遇的稳步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工匠精神之花欲在中华大地绽放,必须保障技术技能人才步入中等收入阶层,大国工匠步入高收入阶层。

(四)发挥职业院校教育职能,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基础保障

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教育、顶岗实习等环节。职业院校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既符合技术传授之要求,也符合人文素养培养之要求。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此类平台开展“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技术的学习有机融合,并且内化为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无形力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0 条回复

发表回复

想加入讨论吗?
免费贡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