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教委主任滕远贵:紧扣“学”字做文章,教育脱贫托起希望!

107近日,城口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滕远贵在署名文章《紧扣“学”字做文章,教育脱贫托起希望》中表示,城口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始终把教育脱贫作为治本之策、长远之策,紧扣“有学上、能上学、上好学、都上学”做足文章。

 

滕远贵提到,近四年,城口保障教育投入11.6亿余元,全力推进“全面改薄、城镇学校扩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运动场地塑化、重点学校建设”等七大工程,改造校舍25万余平方米,规划新建学校10所,新增学位7800个。

为了确保孩子“能上学”,城口确立“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致贫、应助尽助”的教育资助目标,近年来,落实各类资助资金1.2亿余元,惠及贫困学生18万余人次,实现贫困学生资助100%精准、100%覆盖。

滕远贵表示,城口更要突出抓好教育脱贫,通过提高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促进其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打开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通道,进而改变每个家庭的命运,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长远稳定脱贫。(胡虹、游晋宇)

 

紧扣“学”字做文章,教育脱贫托起希望

滕远贵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精准实施教育脱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城口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始终把教育脱贫作为治本之策、长远之策,紧扣“有学上、能上学、上好学、都上学”做足文章,用教育托举起每个山区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山大坡陡沟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学位差缺,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有学上”成为教育脱贫的紧要任务。为此,城口改建和新建学校,增加教育供给能力;引入县外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吸附能力。

近四年,城口勒紧腰带保障教育投入11.6亿余元,全力推进“全面改薄、城镇学校扩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运动场地塑化、重点学校建设”等七大工程,改造校舍25万余平方米,规划新建学校10所,新增学位7800个。如今的城口,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城口把目光聚向了优质资源供给上,实施“合作办学”和“结对共进”计划,县内组建9大共同体,县外牵手11所学校结对共进,其中最具典型的当数2所学校的合作办学。2017年引入重庆师范大学全面托管新建成的实验中学,把师范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资源团队聚向城口,如今办学规模已达4000人,“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校园吉尼斯”等创新举措成为县域教育亮点,吸附减少县外就读学生500余人。2018年引入上海天坤教育集团全面托管城口职教中心,探索“国有民营公助”的“校企合作办学”,两年来,学校的招生困境、师资困境、专业困境、就业困境得到根本化解,办学规模已达2240人,向企业订单输出实用人才500余人,培养本土紧缺人才340余名。

强化“托底兜底”,确保“能上学”。“有学上”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出彩机会,但“能上学”才有出彩可能。城口确立“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致贫、应助尽助”的教育资助目标,近年来,落实各类资助资金1.2亿余元,惠及贫困学生18万余人次,实现贫困学生资助100%精准、100%覆盖。

托住县内。建立“普惠特惠并行、政府社会并举”的教育资助体系,在全面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普惠资助政策基础上,设立县内特惠资助专项资金,统筹民政、残联、慈善等资助力量,实行归口管理。采取“学生申请、学校初审、集中认定、落实资助、乡镇核实、遗漏补助”六步工作法,实现县内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特别是针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贵、负担重的实际困难,每年利用暑期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动员他们直接参与脱贫攻坚,给予薪资补助,改变了简单发钱发物的帮扶方式,达到了智志双扶的目的。

兜住县外。解决好县外就读学生的精准资助问题,必须把好“底数台账、资助落实、跟踪兜底”几个重点。城口实行教育系统和户籍地政府“两线协作”机制,分线分级精准建立涵盖162个区县783人的县外就读贫困学生台账,采取“函告、反馈、再函告、再反馈”的循环跟踪落实模式,确有未享受资助的,县内自筹资金予以兜底。

突出“外引内育”,确保“上好学”。“能上学”具备了出彩可能,“上好学”才会让更多贫困家庭子女放飞梦想。城口坚持“红色城口·多彩教育”的区域发展理念,以质量为目标,以改革为突破,以内涵为引领,致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引入理念。山区教育最缺失的是贴近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城口以课堂为切入点,学习借鉴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本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实行三年行动计划,全域全力推进“学本课堂”教学改革,从机制驱动、模式构建、专家引领、评价导向、教研推动等多维度推进,基本形成体系,有效促进了课堂革新,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本课堂改革是一条线,串起了教师读书修身、教研共同体、全学科全学段质量监测评价改革及结果运用、校长听课评课大赛、教师课标测试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改变了教师心态、教学样态和学校生态。

育出品牌。城口立足生态优势、红色历史、民俗文化等地域资源,实施多彩学校培育行动,着力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多彩教育品牌。每校有1个完备的特色文化体系、1个学生实践工作坊、1个校园合唱团、5个以上精品社团。复兴小学、岚天小学、北屏小学创建为市级艺术特色学校,北屏小学“彩叶画工作坊”荣获教育部一等奖。

创新“普职融合”,确保“都上学”。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其中重要一点是不让一名学生失学辍学。城口确立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双百”目标,在全面落实好“双线协作”“三档一案”“四位一体”“三访一验九处置”等控辍保学机制上,针对县域大龄学生的易辍难题,探索实施“普职融合”教育,在职教中心开设初级职业技能教育班,招生38名,实现县域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单独编班。按“自愿申请、乡镇同意、教委审核”的程序招生,配备“一文一武”两名班主任,组织党员教师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爱机制,经常进班辅导,经常入户家访,营造家的温暖。

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层次、学习兴趣和发展愿望,个性设置音乐、舞蹈、足球、美容、汽修驾驶、计算机操作、识字教学等课程和社团,让学生留得住、愿学习、学有所获。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有保障”更是改变贫困家庭子女命运的希望所在。城口虽已摘掉戴了30多年的贫困县帽子,但我们更要突出抓好教育脱贫,通过提高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促进其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打开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通道,进而改变每个家庭的命运,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长远稳定脱贫。

(责编:陈琦、张祎)
(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教育频道)

安徽日报教育时空——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外出有本事 就业有技能 创业有底气

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微信图片_20200611105918

■ 本报通讯员 赵怀勇 本报记者 安耀武 2020年05月22日

        5月14日,合肥理工学校的学生复课后正在进行技能(钢琴)训练。据了解,该校目前在校生已接近2万人,在2019年合肥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77个奖项,根据职业教育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培育了大量中职人才。 本报记者 杨竹 本报通讯员 吴莹 摄拥有230万人口的临泉县,是我省人口第一大县。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好这些人口优势?近年来,该县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筑工匠“摇篮”,实现了劳动力素质提升。自2015年起至今,临泉县经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员累计已经超过20万人,外出有本事、就业有技能、创业有底气成为越来越多就业创业者的真实写照。精准对接市场 打造培训品牌

5月15日,在临泉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教室里,秦玉正和50名同伴一起认真学习育儿知识。尽管自己的孩子还小,上课时不得不一边听课,一边照顾孩子,但她很珍惜这个机会。她说,想通过学习掌握专业育儿知识,争取在早教机构里找份工作。隔壁的保健按摩技能培训班上,快50岁的程平和53名同伴一起,跟着老师摸索识别身上的穴位,她用笔在胳膊上作出标记,一次又一次反复练习。“虽然年龄大了,可我也不想闲着,总想着学一项技能找个事儿做,增加一份收入。”程平告诉记者。

学项技能、找个事做、增加收入,是临泉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招生办学的根本宗旨。为让更多学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本领,疫情期间,技能培训中心于2月26日开办网课,进行线上培训,9个专业26个班730名学员在线学习技能。5月11日,线下培训工作启动,月嫂、保健、插花、护理、茶艺、电子商务6个专业8个班300余名学员开始学习技能。

精准对接市场、打造培训品牌,是临泉县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力点。针对专业育儿需求巨大的市场空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着力打造“皖北皖嫂”品牌,突出抓好家庭服务类技能培训,与上海爱君家政、北京富平家政学校,北京管家帮徽大姐集团开展合作,为结业学员提供就业岗位。如今,从中心走出的韦云、代冬梅、柴英、李现铃、常岩等近百名优秀学员,月薪都在8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中心还积极打造“皖北工匠”品牌,举办农民工工匠培训班,进行建筑测量、建筑视图、建筑法律法规、危房改造政策等专业培训,让各位学员持证上岗,不但提高了农村建筑工匠的从业水平,还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工匠队伍。通过培训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农民工身价倍增,他们一改过去靠“卖苦力”挣钱的局面,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香饽饽”。

整合多方资源 创新办学模式

临泉县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曾分布在农委、人社、商务、民政等部门,存在着力量过于分散、专业性不强的先天弱点,以往年年培训但人才含金量不高。为改变这一状况,临泉县于2015年整合多方资源,在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全县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化管理、优质资源配置,老师真心教、学员长本领、毕业有事做,培训效果大大提高,培训的社会吸引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临泉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大军,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人口红利。”临泉县委书记邓真晓说。为了让临泉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2015年8月3日,临泉县与天坤国际控股集团就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委托管理举行签约仪式,将新落成的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委托天坤集团管理,实行市场托管、公办民营、管办分离,“国有、民办、公助”的新模式,专业设置和毕业学生去向直接与市场对接。

记者在位于临泉县城新区的皖北经济技术学校采访时了解到,在临泉县委县政府资源整合和新校区建设完成后,目前该校在校学生已达8000人,非学历教育培训每年万人次。学校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艺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卫生类护理、药材种养殖和农学类园林规划、观光农业等专业,毕业生就业一直供不应求。

进入新时代,临泉县重新校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着力培育中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2020年,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成功申办阜阳市临泉技工学校,目前正积极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把学校建成校园占地500亩以上、学生规模1万人以上的技师学院,打造5个至7个省级以上骨干专业(群),打造2个至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从政府投资到“国有、民办、公助”,从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到全面对接市场需求,办学模式的转变使临泉县的职业教育实现了让学生“学习有课堂、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的目标。

掌握一技之长 实现人生价值

5月9日,刚刚被临泉县尚品幼儿园录用的马亚玲被选送到合肥市庐阳区尚品幼儿园总部进行集训。两个月的集中培训结束后,她将入职临泉县尚品幼儿园,成为一名正式的幼儿教师。

“做一名幼儿教师,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经过学校三年专业教育,我对幼教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是学校帮助我走上幼教岗位,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马亚玲说。她所说的母校就是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在此前学校举办的招聘活动中,150家用人单位把400多名幼教毕业生抢聘一空。

自2015年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以来,临泉县致力让初中毕业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为他们的人生插上有形“翅膀”,享受到就业的春天。在推进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临泉县不唯学习成绩论高低,而是高度重视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一些动手能力强、爱钻研爱动脑的学生格外看重,积极搭建促使他们成长成才的平台,每年举办一次“能工巧匠”大比武,全面展示职业教育成果。与此同时,临泉县还积极参与全市、全省、全国职业教学和技能比赛。在2019年阜阳市中职教学能力大赛中,临泉县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在省级比赛中成绩也是遥遥领先,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

推进职业教育的进程中,临泉县还始终把农村贫困学生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着力解决他们的上学求职难题。全县为105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落实免学费与助学金政策,对贫困学生减免各项学杂费,积极开展校内资助。2017以来,减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各项学杂费、捐赠生活用品283.88万元。

立足乡村职业教育,悉心培育技术人才,一个专业就是一个育才基地,一所学校就是一处育人摇篮。通过多年努力,临泉县如今已建成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名师工作坊1个,中等职业教育入学率由5年前的47%提高到92%,应收尽收、应教尽教、应训尽训成为现实。人口大县正向着“人才高地”“工匠摇篮”迈进。

转自安徽日报教育时空

中安在线、阜阳日报社、阜阳广播电视台、颍州晚报、阜阳城市周报齐聚临泉——天坤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主题采访活动

皖222
        7月7日上午,中安在线、阜阳日报社、阜阳广播电视台、颍州晚报、阜阳城市周报等媒体采访团齐聚临泉!开展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主题采访活动。皖111        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媒体采访团们首先去了宋集镇万亩中药材基地、长官杂技小镇 、 单桥镇的“心理茶馆” ,最后来到了天坤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参观采访。        天坤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是临泉县抓牢临泉“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一张“王牌”。2015年12月,县政府投资4.7亿元人民币在城南新区高标准打造天坤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新校区。皖3333        今天的天坤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拥有教职工39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近8000人,每年完成各类短期技能培训30000人次以上。学校现拥有南北两个校区,五大系部23个专业。其中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名师工作坊1个,成为皖北地区乃至全省的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